辛亥革命
一、时代背景与思想准备
- 国际环境:列强入侵加深、《辛丑条约》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
- 清末自救:1901 年起推行“新政”,在官制、军制、学制、商法等方面改革,但因积贫积弱与统治集团守旧,效果有限。
- 思想启蒙:
- 1903 年邹容《革命军》公开宣称推翻满清、实行共和,成为青年指南。
- 留学生、报刊传播近代民主共和观念。
提示
判断题常考:清末“新政”的实施→客观上促成社会对改革的认同,但不能挽救清政府统治。
二、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
- 1894 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 1905 年 8 月 20 日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
-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三民主义(在《民报》上系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旗帜。
- 革命实践:多次起义,如黄花岗起义(1911.4.27),牺牲者众,震动全国。
三、清廷“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
- 1906 年宣布“预备立宪”,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 1911 年成立“皇族内阁”,满族宗室把持要职,彻底暴露其假立宪真专制,引发更大反弹。
四、保路运动与武昌首义
- 1911 年清政府将民办铁路“干路国有”,以川汉、粤汉铁路为重点并质押外债,引发四川保路运动并波及全国。
- 导火索:保路风潮促成湖北新军矛盾激化。
- 爆发: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工程营起义打响第一枪,建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 扩展:两月内湖南、广东等 14 省及上海相继宣布独立。
五、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南北议和
-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国号“中华民国”,采用年号“民国”。
- 在英美等列强支持下,北洋首领袁世凯主导南北议和。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中国两千余年君主专制结束。 - 权力转移:1912 年 12 月 29 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逐步落入北洋军阀之手。
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颁布:1912 年 3 月 11 日,临时参议院制定。
- 要点:
- 主权在民;国民不分民族、阶级、宗教一律平等;
- 公民享有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请愿、选举、被选举与参政等自由;
- 以议会为中心,实行责任内阁制。
- 性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宪法性文件。
七、历史意义与局限
- 意义:
- 推翻清王朝与君主专制,开创共和;
- 传播民主共和观念,促进社会思潮与制度近代化;
-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 局限:
- 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 反帝反封建任务未完成,政权落入北洋势力;
- 缺乏统一的现代军队与强有力的组织中枢。
注意
“时间轴四连击”:1905 同盟会 → 1911.10.10 武昌起义 → 1912.1.1 建民国 → 1912.3.11 临时约法。
八、核心事件速览表
时间 | 事件 | 关键信息 |
---|---|---|
1903 | 《革命军》出版 | 鼓吹共和、反满 |
1905.8 | 中国同盟会成立 | 纲领“四句话”,三民主义 |
1908 | 《钦定宪法大纲》 | 预备立宪名义 |
1910–1911 | 保路运动 | 川汉、粤汉铁路,导火索 |
1911.10.10 | 武昌起义 | 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
1912.1.1 | 中华民国成立 |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
1912.2.12 | 清帝退位 | 君主专制终结 |
1912.3.11 | 《临时约法》 | 主权在民、责任内阁 |
1912.12.29 | 袁世凯当选 | 革命成果转移北洋 |
高频考点总结
- 组织与理论:中国同盟会(1905,东京);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三项要素要写全。
- 起义与建国:武昌首义 1911.10.10;1912.1.1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 法律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主权在民、责任内阁、宪政性质。
- 清廷“立宪”识别:皇族内阁(1911)是假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1908)对应记忆。
- 关键导火索:保路运动(铁路“干路国有”)。
- 结果与评价:结束君主专制、开创共和;未完成反帝反封建,政权为袁世凯所夺。
重要
选择题常见陷阱: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或“完成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归于辛亥革命——均为错误表述。辛亥革命仅开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