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一、背景与时间界定
- 19 世纪 60 年代,清统治集团中一部分人看到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挽救统治,掀起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
- 本质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并非变革制度。
- 推行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
- 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口号由前期“自强”转向后期“求富”。
提示
把“时间段、口号、人物、机构、宗旨”成组记忆:
60—90 年代|自强→求富|奕訢+曾李左张|总理衙门|维护统治
二、主要举措
1. 军事工业与新军
- 创办官办军工: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 购置并自制洋枪炮、轮船,“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 建立新式海军: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朝廷设海军衙门;北洋水师一度最为著名。
2. 民用工业与交通通信
- 开办民用近代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
- 19 世纪 80 年代起,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各地骨干铁路,并在上海设立电报公司。
- 中国人自办报刊渐多,出现评议时政与介绍事务的舆论平台。
3. 新式教育与人才培养
- 设立翻译与外语学馆:同文馆等;各地兴办洋务学堂、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形成初步的近代教育体系。
三、成效与影响(正反两面)
- 积极面:引进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技术,军工与民用工业初具规模,海军、铁路与电报等近代设施出现,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在某些方面打破列强商业垄断。
- 局限与失败:洋务派只想技术自强、无意制度变革,在封建体制框架内“修修补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暴露体系性落后,洋务运动目标未能实现。
注意
命题常把“自强(前期)→求富(后期)”与“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配对考查;
记住官办军工四支点、民企四例、新军三水师、教育同文馆的典型组合。
四、典型单位速记表
板块 | 代表举措 |
---|---|
军事工业 |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
民用工业 |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
海军建设 | 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中央设海军衙门 |
教育 | 同文馆等翻译学馆|各地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 |
五、性质与评价
- 性质:以巩固清朝统治为宗旨的自救运动,属于“器物层面的近代化”。
- 总结:引进技术有益,但不触动封建专制根基,失败具有必然性。
重要
一条线背全: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宗旨(维护统治)→口号(自强→求富)→思想(中体西用)→机构与人物(总理衙门、奕訢、曾李左张)→举措(军工+民企+海军+教育)→结局(甲午失败)
高频考点总结
- 时间与口号:19 世纪 60—90 年代;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 指导思想与宗旨: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 推行机构与核心人物:总理衙门;奕訢(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 军事工业四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 民用工业与交通通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铁路与电报公司。
- 海军建设:北洋、南洋、福建水师;海军衙门。
- 新式教育:同文馆、各地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
- 结局与标志: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 一句话概括:引技不变制→自强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