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一、中华民族抗战的开端(由局部到全民族觉醒)
九一八事变(1931.9.18)
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反诬中国军队,炮轰北大营并占领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奉命不抵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九一八是中华民族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华北事变(1935年)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策动“华北自治”,妄图把华北变成其在华侵略据点,企图“何梅协定”等,主张对日妥协。八一宣言(1935.8.1)与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随后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一二•九运动(1935.12.9)
北平学生在中共领导下举行示威,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1936.12.12)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逼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事变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逐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展开。
提示
从“九一八—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一二九—西安事变”的连续线索,构成由局部抗日到全民族抗战准备的全过程。
二、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7.7)
日军借口失踪士兵,强行进驻宛平城搜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标志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展开。八一三事变与淞沪会战(1937.8.13—11月)
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战局惨烈,后因敌强我弱而失利。淞沪会战之后,日军转攻华中要地。南京大屠杀(1937.12.13)
日军攻陷南京后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死难同胞达30余万。
三、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政府主战场)
徐州会战(1938年春)
双方在台儿庄、徐州地区展开大会战,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为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胜利。武汉会战(1938.10为节点)
历时数月的大会战,虽后撤退,但显示全国持久抗战的决心,随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枣宜会战(1940.5)
正面战场的最高级别会战之一,战斗异常激烈。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领导的主战场)
洛川会议(1937.8)
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明确动员群众、建立敌后根据地,形成共产党领导的第二个敌后根据地体系。平型关大捷(1937.9)
八路军在华北首战告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全国抗战士气。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
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对日发动大规模进攻性战役,沉重打击日军交通命脉,扩大了敌后根据地。
五、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
- 1945.8.15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2 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
- 至此,中国人民的十四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常见陷阱与纠错
注意
1)全国性抗战的时间节点是1937.7.7七七事变,不是一二九运动。
2)台儿庄大捷隶属徐州会战,不是淞沪会战的一部分。
3)“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由彭德怀指挥,地点在华北。
4)“西安事变”解决方式为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
重要
背诵轴线:
九一八→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一二九→西安事变→七七→八一三淞沪→南京大屠杀→徐州台儿庄→武汉→洛川会议→平型关→百团大战→日本投降。
高频考点总结(背诵版)
时间纲要
- 1931.9.18 九一八(十四年抗战起点)
- 1935 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统一战线方针)
- 1935.12.9 一二九运动(救亡新高潮)
- 1936.12.12 西安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 1937.7.7 七七事变(全国性抗战开始)
- 1937.8.13—11 淞沪会战
- 1937.12.13 南京大屠杀
- 1938 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
- 1940 百团大战
- 1945.8.15 宣布投降;9.2签字
两条战线
- 正面战场: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枣宜会战。
- 敌后战场:洛川会议确立路线;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性质与意义
-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始于七七事变;
- 统一战线形成(瓦窑堡方针、西安事变后实现);
- 敌后根据地成为抗战持久胜利的战略依托。
提示
速记串联:九一八酿国耻—统一战线奠基—一二九高涨—西安促合作—七七开全国—沪淞鏖战—台儿庄大捷—武汉转相持—平型关与百团—1945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