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小库识小库
首页
  • 政治理论
  • 政治制度
  • 政治思想
  • 宏观经济理论
  • 微观经济理论
  • 文学
  • 文化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现代史
  • 空间科学技术
  • 现代交通技术
  • 新能源技术
  • 物理常识
  • 化学常识
  • 生物常识
  • 宪法
  • 行政法
  • 民法
  • 刑法
  • 公务员法
  • 公务员
  • 事业编
  • 更新日志
首页
  • 政治理论
  • 政治制度
  • 政治思想
  • 宏观经济理论
  • 微观经济理论
  • 文学
  • 文化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现代史
  • 空间科学技术
  • 现代交通技术
  • 新能源技术
  • 物理常识
  • 化学常识
  • 生物常识
  • 宪法
  • 行政法
  • 民法
  • 刑法
  • 公务员法
  • 公务员
  • 事业编
  • 更新日志
  • 概述
  • 世界古代史

    • 概述
    • 古代亚非文明
    • 古代欧洲文明
  • 世界近现代史

    • 概述
    • 新航路开辟
    • 思想解放运动
    • 资产阶级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中国古代史

    • 概述
    •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东汉(三国)
    • 三国
    • 两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国近代史

    • 概述
    • 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
    • 甲午中日战争
    • 戊戌维新
    • 义和团运动
    • 八国联军侵华
    • 辛亥革命
    • 北洋军阀统治
    • 新文化运动
    • 五四运动
    • 工农武装与长征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 文化
  • 文学

戊戌维新

一、背景与思想准备

  • 甲午战败与《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引发举国反思与反对潮。各省会试举人联合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序幕。
  • 思想铺垫
    • 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以“托古改制”论证变法的正当性。
    • 严复译《天演论》,传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维新提供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思想依据。
  • 目标倾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谋立宪变法,以挽救危局、富国强兵。

提示

把“公车上书(1895) → 思想著作(康梁+严复) → 皇帝意志”串成发动逻辑。


二、启动与推进(百日维新)

  •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百日维新”。
  • 时间:自 6 月至 9 月,约 103 天。
  • 措施领域广:政治、经济、军政、文化、教育等“除旧布新”。要点可概括为:
    • 政治:裁撤冗官、整饬吏治,设新机构,倡导君主立宪方向。
    • 经济:奖工商、开矿务、兴铁路、鼓励民间兴办近代企业。
    • 教育:废八股、改科举,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等近代学校体系。
    • 军事:筹练新军,整顿武备。
  • 社会动员: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在京组织“强国会”,推动政改舆论。

三、戊戌政变与失败

  • 守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核心)反击:1898 年 9 月 21 日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新政大多被废,仅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 维新骨干遭难: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 失败主因(材料归纳)
    • 守旧势力强大,控制宫廷军政资源;
    • 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与严密组织,过于倚重皇权;
    • 时间短促、措施触及既得利益,遭强力抵制。

注意

百日维新持续“103 天”,政变日期“9 月 21 日”,以及“戊戌六君子”姓名,常以时间配对和识记题出现。


四、性质与历史影响

  •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历史评价:
    • 传播近代民主与科学观念,推动维新思潮与社会启蒙;
    • 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走改良道路行不通;
    • 遗留的教育等少数新政(如京师大学堂)成为后续改革的制度种子。

五、时间轴速记

  • 1895:公车上书(会试 1300 余名举人联名上书,主张练兵、变法)。
  • 1898.06.11:《明定国是》,变法开始。
  • 1898.09.21:戊戌政变,维新失败。

六、核心概念对照

  • 公车上书:举人“公车入都”会试时集体上书,请求变法练兵。
  • 百日维新:指光绪“变法令”实施约百日的一系列新政。
  •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高频考点总结

  1. 导火与思想:甲午战败→公车上书(1895);康有为两书与严复《天演论》提供理论。
  2. 启动与文件:1898.06.11《明定国是》;范围涵盖政经军教四大板块。
  3. 关键成果与遗存: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科举改革、学堂设立。
  4. 失败节点:1898.09.21 戊戌政变;原因三条(守旧强大、维新派社会基础弱与组织弱、过度依赖皇权)。
  5. 人名必背: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慈禧太后、戊戌六君子。
  6. 定性与结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结论为改良道路在当时不可行,但有启蒙意义。

重要

一条线背全:公车上书→《明定国是》→百日新政→政变→六君子遇难;
把“103 天、9 月 21 日、京师大学堂、戊戌六君子”四个抓手牢牢记住。

最后更新: 2025/10/9 13:57
Prev
甲午中日战争
Next
义和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