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武装与长征
根据提供的材料整理,围绕“武装斗争确立—农村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四条主线梳理,突出公考/考编常识判断高频考点。
一、武装斗争道路的确立
-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 为了拯救革命,中共中央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会议:
- 总结国民革命失败教训;
- 批判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 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方针;
-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提示
“八七会议—武装斗争—枪杆子论”三者必须成套记忆。
二、三大起义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
(一)南昌起义
- 时间:1927年8月1日;
-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 起义地点:江西南昌;
- 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潮汕地区后失败,部分部队由朱德、陈毅等率领转战湘南、赣南地区。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根据地
- 1927年9月,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在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 由于敌强我弱,部队遭受挫折,毛泽东决定转移到山区;
- 1927年10月到达井冈山,进行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井冈山会师
-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队与毛泽东部队在井冈山会师;
- 意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三、根据地的扩大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一)古田会议
- 1929年12月,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
- 内容:纠正党内错误思想,明确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
- 意义: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人民军队建设奠定基础。
(二)根据地发展与中华苏维埃成立
- 到1930年,全国已建立大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
-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重要实践。
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与红军长征
(一)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 因“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反“围剿”失败;
-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二)长征路线与主要事件
- 1934年10月起自瑞金出发;
- 途中经历:
-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 翻雪山、过草地;
-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
(三)遵义会议——历史转折点
- 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 内容:集中解决党和红军的军事与组织问题;
- 成果:
- 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 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 意义: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性转折。
注意
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点,但并非长征结束点,后仍经历雪山草地与陕北会师。
五、长征的胜利与历史意义
- 长征保存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为抗日战争准备了条件;
- 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互助;
-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 陕北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转入新阶段。
重要
易混考点
1)南昌起义是“第一枪”,秋收起义是“转折井冈”;
2)古田会议确立党指挥枪;
3)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核心领导,是中共历史性转折点。
高频考点总结(背诵版)
类别 | 内容 |
---|---|
重要会议 | 八七会议:确定武装斗争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论” 古田会议: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 |
重要起义 | 南昌起义(1927.8.1)—武装反抗第一枪 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领导转战井冈山 井冈山会师(1928)—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
革命根据地 | 井冈山→中央苏区(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 |
长征历程 | 1934瑞金出发→1935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飞夺泸定→雪山草地→1935到达陕北会师 |
核心人物 |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贺龙、刘伯承 |
精神与意义 | 长征精神: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互助; 长征保存革命力量,确立毛泽东领导,奠定抗日基础。 |
提示
速记口诀:
八七定方针—南昌打第一枪—秋收上井冈—古田定军魂—瑞金建苏维埃—长征启新章—遵义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