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起背景与爆发
- 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在屡试不第的挫败后,受广州基督教读物影响,提出“拜上帝”主张,聚众结社。
- 1851 年 1 月 11 日,洪秀全、杨秀清等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洪秀全称天王。
- 太平军一路北上,经广西、湖南,入湖北、安徽,军势鼎盛。
- 1853 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克九江、安庆,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定都。
提示
时间线速记:1843 拜上帝教→1851 金田起义→1853 占南京定都天京。
二、主要进程(概览)
- 建都后北伐、西征,势力扩至两湖、江西、安徽等地。
- 1856 年爆发天京事变:领导集团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相继被杀,石达开出走;此后政治、军纪急剧败坏。
- 1858 年等年间,曾取得三河大捷等胜利,但总体战略被动。
- 1861 年,湘军围夺安庆,形势逆转。
- 1864 年,清军(湘军、淮军并西方“洋枪队”支援)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失败。
三、纲领与政策(两份纲领性文件)
1. 《天朝田亩制度》(前期)
- 核心口号: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 要点:按人口与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要求平均地权的理想。
- 局限:受生产力与历史条件限制,只能是理想,难以实施。
2. 《资政新篇》(后期)
- 主要撰者:洪仁玕。
- 要点: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新政,主张发展近代工商业、倡导奖励发明、兴办邮政与学堂、允许中外贸易、设新闻出版等。
- 评价:带有早期资本主义色彩,方向较为先进,但未触及根本的土地问题,且在战事环境下难以推行。
注意
两文件定位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重在平均地权;《资政新篇》重在经济政治近代化。考试常以配对或主旨判断出现。
四、失败原因(材料归纳)
- 天京事变导致最高领导层互相残杀,组织瓦解。
- 农民起义的阶级局限:缺乏科学思想理论与先进阶级领导,不能突破封建秩序。
- 清政府湘军、淮军崛起并获外援(洋枪队),军事压力巨大。
- 在安庆、天京等关键战役中失利,导致全局崩溃。
五、历史影响
- 尽管失败,但对清朝统治造成沉重打击,引起政治与权力结构变化;随着湘淮系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进程影响深远。
- 其纲领(尤其《资政新篇》)为近代化提出了早期设想,成为近代改革思潮的思想源头之一。
六、重要知识卡片
- 领导核心: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洪仁玕。
- 关键节点:1851 金田起义、1853 定都天京、1856 天京事变、1861 安庆失守、1864 天京陷落。
- 战争态势:曾有三河大捷等胜利,但总体由盛转衰。
- 口号原文要素摘记(《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照人口……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重要
记忆抓手:“均田理想—近代新政设想—内讧转折—湘淮围剿—天京陷落”。
高频考点总结
- 起义地点与时间:广西金田 1851;都城:天京(南京)。
- 两大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地权;《资政新篇》学习西法、发展工商业与教育。
- 转折事件:1856 天京事变(内讧)→政局失控、军纪败坏。
- 关键战役与城市:安庆失守 1861、1864 天京陷落;曾有三河大捷。
- 失败原因四条:内讧、阶级与思想局限、湘淮军与洋枪队压制、战略要地失守。
- 历史影响:沉重打击清王朝、催生地方军政力量上升、推动近代化思想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