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
一、背景与总体形势
- 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兴起,列强以“保护使馆与侨民”为名,联合军事干预。
- 1900 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匈八国组成联军,自海路进犯华北。
- 南方多省督抚与英美等国签订东南互保,避免战火南下;而俄军则乘机长驱直入占据中国东北。
提示
口诀记国别:英法德俄美日意奥(从西欧到东亚一路念)。
二、主要战事时间线(1900)
- 6 月 10 日:英舰西摩尔率联军自大沽口北上,途中遭义和团与清军阻击,被迫回退。
- 6 月中旬:联军强攻大沽口炮台后直逼天津;清军与义和团在天津保卫战失利。
- 6 月 21 日:慈禧太后下令向各国“宣战”。
- 7 月 14 日:天津陷落。
- 8 月中旬: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与光绪出逃西安。
- 随后:联军分兵在直隶、山东等地烧杀劫掠,犯下大量暴行;俄军深入东北据地设防。
注意
“宣战日”常考:1900 年 6 月 21 日;“北京失守”在8 月。
三、克林德事件与舆论
- 1900 年 6 月: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民众击毙。
- 1901 年后,清廷在东交民巷为其立“公理战胜”碑(后改题“保卫和平”)。该碑成为列强干涉与清廷屈辱外交的象征。
四、《辛丑条约》(1901.9.7 签订)
签约国:八国联军 8 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 11 国。
核心条款(掌握“钱、兵、地、权、教”五类):
- 钱:赔白银 4.5 亿两,息年 4 厘,39 年清偿,本息合计约9.82 亿两。
- 兵:允各国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12 个要地驻军;中国境内多处可派兵护使。
- 地: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拆除沿线炮台等防务。
- 权: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专责与列强交涉;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为敌之会”。
- 教:对教案“惩办诸匪”,并在部分地区停科举 5 年等。
重要
《辛丑条约》是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重、赔款数额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影响与评价
- 政治: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主权进一步瓦解。
- 军事:列强长期驻军华北要冲,形成对京畿的直接控制。
- 经济:巨额赔款加重财政崩溃与民生负担,金融关税受制。
- 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激起更广泛的救亡思潮与改革、革命探索。
六、速记表
关键词 | 要点 |
---|---|
侵华国别 | 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匈 |
关键节点 | 6.10 联军北上未果|6.21 宣战|7.14 天津失守|8 月北京陷落 |
条约时间 | 1901.9.7《辛丑条约》(11 国) |
赔款与年限 | 4.5 亿两,年息 4 厘,39 年清偿,合计约 9.82 亿两 |
驻军范围 | 北京—山海关铁路沿线 12 要地,东交民巷使馆区 |
制度变化 | 总理衙门改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停科举 5 年(北洋等地) |
高频考点总结
- 八国顺口溜: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 三大节点:宣战 6.21、北京失守 8 月、辛丑签订 1901.9.7。
- 《辛丑条约》五类条款记忆:钱(4.5 亿两 39 年)|兵(12 要地驻军)|地(东交民巷)|权(外务部在前)|教(停科举与禁会)。
- 结论句:辛丑之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进一步被列强役使。
- 区分点:与《马关条约》相比,工厂设立权属马关,驻军与巨额长期赔款属辛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