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基于你提供的五张材料整理,围绕“背景—导火索—经过—口号—性质—影响—从五四到建党”六条主线梳理,突出公考/考编常识判断高频考点。
一、历史背景与导火索
- 近代中国长期积弱,民族危机深重,青年与知识界寻求救国之路。
- 1919年1月,中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身份参加在法国召开的“巴黎和会”。列强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普遍愤慨。
- 这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提示
材料强调“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与“山东问题处理不公”是引爆点,要与“五四”时间节点紧密对应。
二、运动经过(两阶段)
阶段一:北京 学生为先
- 5月4日,北京多所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高呼“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示威迅速扩散。
- 学生的爱国行动唤起社会广泛同情与响应,使北京开端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推向全国。
阶段二:上海 工人登场
- 6月5日,上海出现规模很大的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推动运动向全国范围扩展到新阶段。
- 在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惩办”有关卖国人员;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注意
作答要点是“两阶段”:北京(学生)→上海(工人)。若只答“学生运动”或忽视工人罢工与拒签和约,易失分。
三、口号与斗争方式
- 主要口号: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 斗争方式:集会游行、请愿、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等群众行动。
四、性质与特点
-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 同时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五、历史影响(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 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与干部上的准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创造条件。
- 在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追求独立与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重要
三大高频结论:
1)五四运动的本质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关键转折;
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六、从五四到建党
- 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持续发展,建党问题被提上日程。
- 1920年初:陈独秀、李大钊等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工作;同年在共产国际代表协助下,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于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继续并完成会议。大会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奋斗目标与组织原则,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领导力量与正确前进方向。
高频考点总结(背诵版)
时间线
- 1919年1月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 1919年5月4日 北京学生示威
- 1919年6月5日 上海工人罢工
- 1920年 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召开(上海→嘉兴南湖)
核心要点
- 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山东问题)
- 口号: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 阶段:北京(学生)→上海(工人)
- 斗争方式:罢课、罢市、罢工、抵制日货、集会游行
- 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 作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 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思想与干部准备
提示
速记串联:巴黎和会→5·4北京学生→口号三句→6·5上海工人→三罢与拒签→反帝反封建→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