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
一、背景与导火
- 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 西方势力深入华北城乡引发一系列教案与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尤激化山东矛盾,冲突迅速蔓延到直隶与山西等地。
- 在“扶清灭洋”口号影响下,北方民众自发结成各类拳会,逐步发展为义和团。
提示
记忆链:瓜分中国→教案频仍→胶州湾事件→“扶清灭洋”→义和团兴起。
二、主要力量 与 活动区域
- 主体:华北广大农民为主的乡村民众,城镇手工业者等参加。
- 分布:鲁、直隶(今山东、河北)为核心,后扩至京津及华北多地。
- 宗旨口号:扶清灭洋(反洋教、反帝国主义的口号,同时带有明显排外与迷信色彩)。
三、事态升级与外部干预(1899—1900)
- 各国公使以保护侨民与教会为名,联合向清廷索求镇压义和团。
- 1900 年 5 月 28 日,英、美、法、德、俄、日、奥、意八国决定出兵华北。
- 清廷慈禧太后采取“招抚”兼施的策略,一度企图利用并控制义和团。
- 在八国联军武力进犯与清廷摇摆政策作用下,义和团战败。
五、时间线速记
- 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华北矛盾激化(线索)。
- 1899—1900:义和团在鲁直兴起并北上扩散。
- 1900.05.28:八国联军决定出兵;义和团在外力与清廷操弄下终告失败。
高频考点总结
- 背景关键词:马关条约→瓜分中国→教案冲突→胶州湾。
- 口号与性质:扶清灭洋、反帝爱国(含排外与迷信局限)。
- 关键节点:1900.05.28 八国联军决定出兵。
- 角色关系:民众主力→义和团;清廷→慈禧“招抚”并用;列强→联合干预。
- 结果与影响:义和团失败,但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精神,亦暴露旧政权与民间力量的结构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