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西汉(前202—9)由刘邦建立,定都长安。早期奉行“与民休息”,中期在汉武帝时全面加强中央集权与对外开拓,前9年王莽改制建“新”,西汉结束。
一、建立与政权架构
- 建立:前202,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沿袭秦制,实施郡县为主、分封为辅的体制,形成 郡国并行制。
- 早期政策:崇尚黄老思想,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省刑罚、节用爱民,社会经济迅速恢复,被称为 文景之治。
- 削藩与稳定:景帝时削弱诸侯王势力(“削藩”),平定七国之乱;为后续中央集权深化扫清障碍。
提示
郡县“国”并行=中央直辖的“郡县”+诸侯王国并存。遇到“削弱诸侯王—稳定郡国并行”常指文景至武帝时期。
二、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
- 思想与施政:崇尚黄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劝农、减刑、抑制奢侈。
- 成效:财政充盈、社会安定、人口增长,为强盛奠基。
- 政治:继续推行郡国并行制,同时削弱诸侯王权力,为后续“推恩令”与监察建制铺垫。
三、汉武帝时期的变革与强盛
1)政治制度强化
- 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 颁行 推恩令:分解诸侯王国内部权力,进一步弱化列国。
- 建立 刺史制度:全国分为13州部,派刺史巡察州郡,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常设监察网络。
- 用人制度:发展 察举制(举孝廉),选拔官员趋于制度化。
2)财政经济与货币
- 统一并改铸 五铢钱;
- 施行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以平抑物价、加强财政;
- 打击豪强、整饬吏治,充实国用,支撑长期对外用兵与工程。
3)军事与边疆经营
-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漠北之战后匈奴势力大退;
- 河西走廊:经营并设置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控制西出要道;
- 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正式开辟 丝绸之路;前60年在乌垒城设 西域都护府,总领西域事务;
- 南北拓展:平定南越、设置交趾等郡县;对朝鲜半岛设郡县,加强东北边疆治理。
- 海内交通:修筑道路、完善邮驿,促进各地经贸与文化交流。
注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刺史制度(13州)”“五铢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出现任一关键词,基本指向汉武帝时期。
四、对外关系与民族融合
- 通过武备与和亲并用,逐步扭转与匈奴的力量对比,巩固北疆。
- 设置西域都护府后,西域治理更为有效,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
- “汉与西域—中亚—地中海”的陆上通道成形,带动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长期交流与互鉴;昭君出塞在汉匈关系中起到缓和作用。
五、政权中断:王莽改制(新)
- 前9年,王莽改国号“新”,试图推行“王田”等一系列复古改革,改币、改官名、礼制化旧。
- 结果:触动既得利益、加剧社会矛盾,改革失败;新朝短命,西汉结束。
六、历史地位
- 文景之治恢复生产、减轻民力负担,奠定强盛基础;
- 武帝时实现从“郡国并行”到“中央集权大幅强化”的跃迁,儒学国家化;
- 开辟并经营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中国疆域与对外联系进入新阶段;
-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对后世政治制度与文化取向影响深远。
高频考点总结
核心线索(时间轴):
前202建西汉→文景之治与民休息→景帝削藩→汉武帝:罢黜百家、推恩令、刺史制、五铢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张骞通西域→前60设西域都护府→前9王莽改制制度与政策对应:
- 文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社会恢复;
- 武帝:独尊儒术、推恩令、刺史制度(13州)、五铢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 对外: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乌垒城,前60)、卫青霍去病击匈奴。
识别口诀:
“武帝七件套”——独尊儒术、推恩令、刺史制、五铢钱、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张骞西域。易错排除:
- “郡县制创立”属秦;西汉是郡国并行并在武帝时以监察与推恩令削弱诸侯。
- “焚书坑儒”“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统一”是秦,不是汉。
- “西域都护府”时间点是前60,非武帝在位年,但属于武帝开局、昭宣延续的体系化治理成果。
提示
若题干出现“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安定、国库充盈”多与文景之治对应。
注意
“西汉对外开拓”的三组必备:河西四郡、张骞出使、西域都护府。常以地图或线路题考查方位与顺序。
重要
独尊儒术 将儒家学说提升为国家意识形态,是西汉影响中国两千年政治文化格局的关键举措,必须熟记并与“董仲舒—武帝”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