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其前身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依托 商鞅变法 的制度优势与关中地理之利,历经 远交近攻 等策略,先后灭六国而统一。
一、秦的崛起与统一
崛起基础
1)地理:据关中“形胜天下”,易守难攻、物产丰饶。
2)制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连坐法、统一度量衡、县制等)使 国富兵强。
3)人才:任用范雎、王翦、李信等。
4)社会呼声:长期战乱后,人们普遍 渴望统一。统一六国的进程(时间顺序要记牢)
前230 韩 → 前228 赵 → 前225 魏 → 前223 楚 → 前222 燕 → 前221 齐
秦王政“并天下”,定都咸阳,史称 秦始皇。
提示
记忆口令:“韩赵魏,楚燕齐”,两“夷”夹一“楚”,最易混。
二、中央集权政治体系的确立
- 皇帝制度:首创“皇帝”称号,自称“朕”,确立三公九卿制。
-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监察)。
- 九卿:奉常(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 地方行政:郡县制——全国分 三十余郡,郡守、县令(长)均由中央任命,废分封、强控制。
- 法令户籍:统一法令、编制户籍,推行连坐,严刑峻法。
注意
郡县制与“分封制”对立。若题干出现“加强中央对地方直接管控”或“官员由中央任免”,答案指向 郡县制。
三、全国统一与治理措施
- 书同文:以 小篆 为标准,规范文字。
- 车同轨:统一车轴宽度与道路规格。
- 度量衡:统一权衡度量。
- 货币:以 半两钱 为通行货币。
- 交通水利:
- 修“驰道、直道”;
- 北 修筑长城、设九原等郡,抵御匈奴并收复河套;
- 南 修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便利岭南开发;
- 设置 南海、桂林、象郡 等,促进多民族交流。
- 迁徙屯田:徙民实边,移民开垦。
“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半两钱、郡县制” 是高频组合同考。
四、思想文化政策与工程
- 文化政策
- 前213 焚书:除《秦纪》及医、卜、种树之书外,其余“诸子百家语”多焚。
- 前212 坑儒:以“奸党乱法”之名,坑杀“术士方士”与儒生四百六十余人。
- 目的: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
- 大型工程
- 阿房宫(筹建)、骊山陵 与 兵马俑;
- 驰道、直道、长城、灵渠 等国家工程。
重要
焚书坑儒是秦朝文化高压政策的典型表征,与“中央集权强化”同向理解,注意区分“禁毁书目”范围。
五、秦政的弊端与亡国
- 统治弊端:始皇后期穷兵黩武、巡游奢侈,盘剥沉重;秦二世即位,赵高擅权,刑罚酷烈、苛税徭役繁重,社会矛盾激化。
- 农民起义:前209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序幕。
- 灭亡:前207 刘邦入咸阳;前206 秦亡。随后楚汉战争(刘邦与项羽)。
提示
亡秦三因:苛政重敛、二世昏乱、权臣专擅。作答“速亡原因”注意从制度高压与政治腐败两面展开。
六、秦朝的历史地位
- 结束战国割据,实现 大一统;
- 奠定 中央集权 的国家结构与官僚体系;
- 在全国层面完成 文字、度量衡、货币、道路 等基础制度的统一;
- 水利交通工程促进南北互动、民族交流;
- 残酷刑法与高压文化政策导致统治基础脆弱,成为速亡教训。
高频考点总结
主题 | 核心记忆点 |
---|---|
统一顺序 | 韩 赵 魏 楚 燕 齐(前230—前221) |
政治体制 |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 |
全国统一措施 | 书同文(小篆)·车同轨·度量衡·半两钱·统一法令户籍 |
经济与工程 | 灵渠、驰道、直道;北击匈奴、筑长城;迁民实边 |
思想文化 | 焚书坑儒(前213—前212) |
地方设置 | 三十余郡;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 |
典章与陵墓 | 骊山陵与兵马俑;阿房宫(筹建) |
速亡原因 | 苛政重敛、二世昏乱、赵高专权、民变四起 |
起义事件 | 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后有刘邦入关、项羽巨鹿破秦 |
历史地位 | 中国进入 统一的中央集权 时期,确立此后两千年政治基本格局 |
提示
一眼锁分:题干出现 “半两钱、灵渠、车同轨、小篆、三公九卿、郡县制、骊山陵”,直接指向秦朝。
注意
“分封制”是周代,“郡县制”是秦代。若出现“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地方不得世袭”,请选择郡县制。
重要
焚书坑儒、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与文字、陈胜吴广起义 为秦朝四大高频考点,务必成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