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小库识小库
首页
  • 政治理论
  • 政治制度
  • 政治思想
  • 宏观经济理论
  • 微观经济理论
  • 文学
  • 文化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现代史
  • 空间科学技术
  • 现代交通技术
  • 新能源技术
  • 物理常识
  • 化学常识
  • 生物常识
  • 宪法
  • 行政法
  • 民法
  • 刑法
  • 公务员法
  • 公务员
  • 事业编
  • 更新日志
首页
  • 政治理论
  • 政治制度
  • 政治思想
  • 宏观经济理论
  • 微观经济理论
  • 文学
  • 文化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现代史
  • 空间科学技术
  • 现代交通技术
  • 新能源技术
  • 物理常识
  • 化学常识
  • 生物常识
  • 宪法
  • 行政法
  • 民法
  • 刑法
  • 公务员法
  • 公务员
  • 事业编
  • 更新日志
  • 概述
  • 世界古代史

    • 概述
    • 古代亚非文明
    • 古代欧洲文明
  • 世界近现代史

    • 概述
    • 新航路开辟
    • 思想解放运动
    • 资产阶级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中国古代史

    • 概述
    •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东汉(三国)
    • 三国
    • 两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国近代史

    • 概述
    • 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
    • 甲午中日战争
    • 戊戌维新
    • 义和团运动
    • 八国联军侵华
    • 辛亥革命
    • 北洋军阀统治
    • 新文化运动
    • 五四运动
    • 工农武装与长征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 文化
  • 文学

清朝

一、建立与统一(时间线)

  • 1616 年,努尔哈赤建“后金”;1636 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国号“清”。
  • 1644 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后清军入关,击败农民军;随后清军逐步统一全国,定都北京。
  • 17 世纪后期至 18 世纪前期,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形成 “康乾盛世”: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与巩固。

提示

背诵线索:1616 后金→1636 清→1644 入关定都北京→康雍乾盛世


二、君主专制的强化(康雍乾时期)

  • 三朝皇帝勤政,君主专制明显加强。
  • 密折制度:部分官员可直接以密折向皇帝单独奏报,皇帝亲批并不经他衙门传转,形成“奏折制”。特点:迅速、机密、提高决策效率、强化皇帝对官僚系统的控制。
  • 军机处:雍正时在寝宫旁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指派兼任,昼夜值守,承办机要并上传下达;内阁转为处理一般文书。
  • 思想文化控制严厉:清统治者多次制造“文字狱”,对思想言论实施严厉打压。

注意

军机处是皇帝身边的机要机构,不是传统“三省六部”;密折制度与军机处共同体现了清代最高权力向皇帝个人高度集中。


三、疆域的奠定与治理(奠定近代版图)

  • 台湾:1662 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 年清军渡海远征平定郑氏,次年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
  • 中俄边界:17 世纪中叶沙俄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迫其议和,1689 年签订《尼布楚条约》,法律上确认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大片地区属于中国。
  • 西北:准噶尔部势力强大,清军历次用兵,1757 年平定准噶尔;随后平定天山南路回部叛乱。1762 年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
  • 蒙古:清廷在蒙古实施盟、旗体制,规范王公分盟分旗。
  • 西藏:清初册封格鲁派两大活佛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1727 年起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僧俗官。
  • 西南: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改土归流,撤销世袭土司,改派流官治理,增强国家对西南地方的行政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 1820 年疆域图:标注“万里长沙(今南沙和中沙群岛)”“千里石塘(今南沙群岛)”“钓鱼台、赤尾屿(今钓鱼岛)”等,显示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格局。

重要

本模块高频要素:收复台湾(1662、1683)、尼布楚条约 1689、平定准噶尔 1757 与设伊犁将军 1762、驻藏大臣 1727、改土归流。


四、经济与社会:由盛转衰的征兆

  • 乾隆后期起出现由盛转衰迹象。
  • 人口激增:1741 年全国人口约 1.4 亿,至 1840 年增至 4.1 亿;人口压力叠加资源紧张,社会矛盾上升。
  • 农民起义频仍: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白莲教大起义在川、鄂、陕等地持续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起义一度攻入北京皇宫。
  • 思想控制与腐败积累:文字狱持续、官僚问题加剧,加深社会不满。

五、对外贸易与海上政策(闭关与“一口通商”)

  • 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初,英等西方列强在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
  • 清廷最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期仅保留广州一口,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理对外交涉;民船出海交易被普遍禁止。
  • 这种保守封闭的政策难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六、提要表(知识卡片)

  • 统一过程:1644 年入关,5 月占北京,顺治入主北京,清朝逐步统一全国。
  • 重要制度:军机处(皇帝身边机要政务机构);密折制度;文字狱(康雍年间典型)。
  • 边疆治理:平定三藩后继续经营边疆;设关隘与驻防,将西藏、新疆、台湾等纳入中央行政体系。

高频考点总结

  1. 时间脉络:1616 后金→1636 清→1644 入关→康雍乾盛世。
  2. 中央权力:密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 →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3. 疆域奠定:收复台湾(1662 郑成功、1683 清军渡海);1689《尼布楚条约》;1757 平定准噶尔、1762 设伊犁将军;1727 驻藏大臣;改土归流。
  4. “一口通商”与十三行:广州一口管理对外贸易,民船出海受限 → 闭关保守。
  5. 由盛转衰信号:人口激增、白莲教与天理教起义、官场腐败与社会矛盾加剧。
  6. 近代版图:1820 年疆域图显示唐努乌梁海、乌里雅苏台、伊犁等驻防领地及南海诸岛、钓鱼台等标注,清朝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最后更新: 2025/10/9 13:15
Prev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