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一、建立与统一(时间轴)
- 1351 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地区。
- 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初定都应天府(南京),后迁都北京;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 朱元璋出身贫寒,幼年遭遇灾荒瘟疫与兵乱,后参加起义军,最终开创新王朝。
提示
1351 起义 → 1368 建明 → 初都南京 → 迁都北京
把这条线背熟,常作起止年代与都城配对题。
二、政治制度的变化(中央与地方)
1. 中央
- 废丞相:朱元璋废除自秦汉以来的宰相制度,把相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显著加强皇权。
- 内阁形成:为处理繁剧政务,在皇帝之旁设内阁大学士,负责票拟、呈览与草拟处理意见(称“票拟”),皇帝批红裁决。内阁并非法定丞相,但首辅权重。
- 厂卫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并先后设东厂、西厂,承担侦缉、审讯等事务,直接听命于皇帝;并对百官与百姓实施监视、侦查与惩处等。
注意
内阁不等于丞相;明代最高决策权始终在皇帝。
“东厂、西厂、锦衣卫”是特务机构,不是常规行政部门,易混。
2. 地方
- 三司分权:在省级层面设置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军事),相互牵制,由中央节制。
- 军政机构调整: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
三、科举与社会治理
- 八股取士:1370 年确立,以八股文为取士体例,考试以《四书》《五经》等为依据,重经义、重程朱理学,强调对文章体式与思想的规范化要求。
- 明初治理:推行里甲制以组织编户;建立黄册与鱼鳞图册登记户籍与土地,整饬基层治理与赋役。
四、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 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 余个国家和地区,远达非洲东海岸与红海沿岸。
- 主要目的与意义:材料明确表述为“耀兵异域,示中国强”,展示国威、服务对外政策。
2. 海禁、倭寇与海外势力
- 自元末起,倭寇在东南沿海骚扰;明初严行海禁,禁止民间私贸,整饬盐务等,沿海设置海防。
- 戚继光等名将组建抗倭军,屡破倭寇(浙江台州九战九捷、福建等地联防)。
- 16 世纪中期后,葡萄牙人在中国沿海活动,获许居住澳门并经商;荷兰与西班牙在东南亚与台湾一带争夺势力,后由郑成功收复台湾。
重要
海上板块高频:郑和下西洋(时间、航线、目的)、倭寇与海禁、澳门与台湾史事(葡萄牙驻澳、郑成功收复)。
五、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 北方与西北
- 草原蒙古分为鞑靼、瓦剌两大集团,对明朝边防构成压力。
- 明中期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形势危急;后期与鞑靼首领俺答汗达成和议并恢复互市。
- 修筑与整饬长城与边墙,设置山海关、嘉峪关等关隘,以固边防。
2. 东北与西南西北
- 在东北黑龙江设奴儿干都司管理女真等部。
- 西藏地区(称乌思藏):封赐当地僧俗首领以“法王、王”等称号,并设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处理军民务,任用上层人士参与治理。
3. 明末清初
- 天灾加剧、农民起义蜂起,社会动荡。
- 1644 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 随后清军入关,与农民军及南明势力经二十余年战争后,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六、经济与对外交流补充
- 张居正“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折银两,按亩征收,简化征收体系(材料要点)。
- 农作物交流:美洲作物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在明代相继传入中国,改善部分地区的生计结构。
- 中西交流:利玛窦等传入西方科学技术与图书;徐光启译介西法水利技术(如《泰西水法》)。
七、从材料看明代统治特点(归纳)
- 皇权空前加强:废丞相、六部直对皇帝、内阁票拟而不夺权、厂卫直达皇帝。
- 军政分权、地方受控:三司分权、五军都督府分兵权。
- 海防与对外政策并行:海禁—抗倭—郑和下西洋—葡人驻澳—郑成功收复台湾。
- 边疆治理制度化:设关隘与都司、对藏区封赐并设机构,北疆与蒙古和战并用。
- 科举思想趋严:八股取士,重经义、重理学。
高频考点总结(速记清单)
- 建立与都城:1368 建明(朱元璋);初都南京,后迁北京。
- 中央制度:废丞相→六部对皇帝;内阁大学士“票拟”“批红”;厂卫(东厂、西厂、锦衣卫)。
- 地方制度:三司分权(布政、按察、都指挥);五军都督府实现统兵与调兵分离。
- 科举:八股取士(1370 起),以《四书》《五经》为依据。
- 海上板块:郑和下西洋(1405—1433,耀兵异域、示中国强);海禁与倭寇、戚继光抗倭;葡萄牙驻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
- 边疆:长城与关隘(山海关、嘉峪关);奴儿干都司;乌思藏封赐与设司;俺答汗和议。
- 变法与经济:张居正“一条鞭法”;里甲、黄册、鱼鳞图册。
- 亡国与易代:1644 李自成入京、明亡;清军入关,经二十余年战事完成全国统治。
- 中西交流与农业: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利玛窦、徐光启等传播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