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小库识小库
首页
  • 政治理论
  • 政治制度
  • 政治思想
  • 宏观经济理论
  • 微观经济理论
  • 文学
  • 文化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现代史
  • 空间科学技术
  • 现代交通技术
  • 新能源技术
  • 物理常识
  • 化学常识
  • 生物常识
  • 宪法
  • 行政法
  • 民法
  • 刑法
  • 公务员法
  • 公务员
  • 事业编
  • 更新日志
首页
  • 政治理论
  • 政治制度
  • 政治思想
  • 宏观经济理论
  • 微观经济理论
  • 文学
  • 文化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现代史
  • 空间科学技术
  • 现代交通技术
  • 新能源技术
  • 物理常识
  • 化学常识
  • 生物常识
  • 宪法
  • 行政法
  • 民法
  • 刑法
  • 公务员法
  • 公务员
  • 事业编
  • 更新日志
  • 概述
  • 世界古代史

    • 概述
    • 古代亚非文明
    • 古代欧洲文明
  • 世界近现代史

    • 概述
    • 新航路开辟
    • 思想解放运动
    • 资产阶级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中国古代史

    • 概述
    •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东周(春秋战国)
    • 秦朝
    • 西汉
    • 东汉(三国)
    • 三国
    • 两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宋朝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国近代史

    • 概述
    • 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
    • 甲午中日战争
    • 戊戌维新
    • 义和团运动
    • 八国联军侵华
    • 辛亥革命
    • 北洋军阀统治
    • 新文化运动
    • 五四运动
    • 工农武装与长征
    • 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
  • 文化
  • 文学

元朝

一、历史背景与建立

  • 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草原诸部势力上升,契丹、女真相继式微,北宋—金—西夏并立的格局被打破。
  • 1206 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诸部,建立蒙古国,尊称成吉思汗,奠定扩张与统一的基础。
  • 1260 年,忽必烈即位,开始采用中原王朝官制;1271 年定国号元,1253—1279 年历经对大理、南宋等战争,1276 年占领临安,1279 年崖山之役后南宋灭亡,全国统一完成。
  • 首都:大都(今北京),逐步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商贸中心之一。

提示

时间线速记:1206 蒙古建国 → 1260 忽必烈即位 → 1271 定国号元 → 1276 临安陷落 → 1279 全国统一。


二、疆域与对外关系

  • 元朝在统一中国的同时,蒙古贵族在欧亚大陆建立四大汗国,形成以元朝为宗主的松散体系。
  • 国内疆域空前辽阔,东北至黑龙江流域,西北至阿尔泰、天山一带,西南包括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
  • 对外交流频繁,修筑四通八达的大道与站赤系统,沟通内外交通;马可波罗入华、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等,体现中外交流与技术传播。

三、中央机构与统治体系

  • 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总理政务与财政。
  • 枢密院:掌全国军务。
  • 御史台:监察百官与纠察非法。
  • 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及西藏地区行政事务,标志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序列。
  • 其他:设置通政使司等,疏通章奏与奏报。

注意

元朝并非隋唐“三省六部”。其中央最高机构的核心是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另设宣政院专理西藏与佛教事务。


四、地方制度:行省—路—府州县

  • 形成并完善行省制度:在中央中书省之下,派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治理地方;除河北、山西等直隶地区外,全国设十余个行省。
  • 行省长官受中央差遣,军政大权集中,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治理。
  •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与县,逐级分治;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建立宣慰司、都元帅府等军事—行政机构。

提示

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的重大变革,为明清省制奠基。“行省”并非短期巡行机构,而是常设的省级行政区。


五、交通邮驿与治理工具

  • 站赤:全国性的驿站网络,提供官员往来、军情递送与物资转运等服务,相当于全国“高速交通—邮政系统”。
  • 水陆道路:修筑大道、桥梁,疏浚运河,沟通省际交通,便利统治与商贸。

六、社会结构与民族关系

  •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1. 蒙古人(地位最高);2) 色目人(来自中亚、西域及高丽等地区的族群与商人);
    2. 汉人(主要指原金统治区的汉人等北方居民);4) 南人(主要指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与各族居民)。
  • 同时,由于交通与市场的联通,各民族间迁徙、交流、通婚与文化吸纳加速,客观上推动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 边疆治理: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怯薛台监察等,加强对边疆的有效管控。

重要

两面性把握:一方面四等人制度体现民族分化与差别待遇;另一方面,站赤网络与行省制度促进各族交往与融合,共同构成元代社会秩序。


七、城市与经济文化

  • 首都大都规划宏大,商业发达,手工业与国际贸易活跃。
  • 海运与陆路并举,沿海港口与内陆商道连接欧亚市场。
  • 科技与文化:改进棉纺织(黄道婆)、天文历算与医学取得进步;藏传佛教传播广泛,文人书画、戏曲(杂剧)繁荣。

八、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要点串讲)

  • 蒙古社会:游牧经济为主,实行札撒(成文法)与千户—百户军政组织。
  • 对华统治转型:忽必烈即位后,采用中原王朝行政体系,以中书省为枢纽、行省为支干,完成制度转型。
  • 统一战争:先后征服西夏、金与南宋,最终完成统一;并经由站赤与大道将各地区纳入统一市场与行政网络。

高频考点总结

  1. 建国与统一:1206 蒙古建国,1260 忽必烈即位,1271 定国号元,1279 统一全国。
  2. 都城:大都(今北京),成为世界性商贸中心。
  3. 中央机构:中书省(政)、枢密院(军)、御史台(监察)、宣政院(佛教与西藏)。
  4. 地方制度:行省制度确立,省—路—府州县分级治理;影响深远,成为后世省制基础。
  5. 交通邮驿:站赤与大道系统,服务军政与经济,是国家统一运行的关键工具。
  6. 民族政策:四等人制度(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与民族交往融合并存。
  7. 对外格局:四大汗国与元朝宗主关系并行,体现欧亚互动。
  8. 西藏治理:宣政院与驻藏机构的设立,标志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直接管辖。
  9. 代表人物与事件:成吉思汗、忽必烈、马可波罗来华、黄道婆改良棉纺。
  10. 命题易混:行省≠临时巡行机构;站赤=国家邮驿系统;“三省六部”非元制。
最后更新: 2025/10/9 13:15
Prev
宋朝
Next
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