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三国)
统摄要点:东汉立国于洛阳,前期“光武中兴”,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党锢之祸与184年黄巾起义动摇根基,进而进入三国鼎立,至280年西晋灭吴再度统一。
一、政权建立与“光武中兴”
- 公元25年,刘秀即位,国号汉,史称东汉,都城洛阳。
- 初政方针: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宽刑约法、释放奴婢、安置流民,整饬郡县,清丈田户,抑制豪强。
- 行政格局:中央强化尚书台,州郡县三级逐步成型;整顿刺史巡察,收拾地方权。
- 对外与边疆:继续经营河西走廊和西域交通;班超出使西域、任西域都护(91年),沟通丝路南北道,促进丝路畅通。
提示
“光武中兴”类题常从方针关键词入手: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宽刑、安流民、抑豪强。
二、经济社会与文化
1. 社会经济
- 都市与手工业复苏,市肆活跃;农业推广水利与耕作改良。
- 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赋役繁重,豪强势力坐大。
2. 学术文化与科技
- 史学:两汉史学双峰——西汉《史记》(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体)与东汉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 文学:乐府诗兴盛,五言诗普及,反映社会现实;散赋与骈体并见。
- 科技:蔡伦改进造纸术(105年),极大推动文书传播;数学有《九章算术》;天文与仪器改良(张衡地动仪、浑天仪);医学有《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外科名医华佗等。
注意
易混点:纸张并非东汉“发明”,应表述为蔡伦改进造纸术;《史记》属西汉,《汉书》属东汉。
三、权力结构的失衡与社会危机
- 皇帝多幼年即位,寿命不长;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结党营私。
- 士人抨击时政,发生党锢之祸(士人受禁锢打压)。
- 自然灾害与赋役重叠,184年张角领导太平道黄巾起义,为三国剧变的导火索。
四、三国的形成与主要战役
(一)三国鼎立的确立
- 220年:曹丕称帝建魏,都洛阳。
- 221年:刘备称帝建蜀,都成都。
- 222年:孙权称帝建吴,都建业。
→ 标志三国鼎立的全面形成。
(二)决定三国格局的三大战役
1. 官渡之战(200年)
- 背景:曹操以少胜多对抗袁绍。
- 经过:曹操焚烧乌巢粮仓、乘胜追击,大败袁绍。
- 结果: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 考点提示:少胜多、智取乌巢、北方基业。
2. 赤壁之战(208年)
- 背景:曹操企图南征统一;孙权、刘备联合抗曹。
- 经过: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败退。
- 结果:奠定三国鼎立格局基础。
- 意义:南北分立,三国形成关键节点。
3. 夷陵之战(222年)
- 背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伐吴。
- 经过:东吴陆逊火攻,大败蜀军。
- 结果:巩固吴国地位,蜀国由盛转衰。
提示
三国格局成型的战役脉络:
官渡(200)——曹操定北;
赤壁(208)——孙刘定南;
夷陵(222)——吴蜀分势。
五、三国至晋的演变与统一
- 曹魏内部:司马氏专权,司马炎夺位称帝(266年),国号晋。
- 西晋于280年灭吴,天下再度统一。
- 民族关系: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内迁,埋下“五胡乱华”伏笔。
高频易考清单(拿来就背)
- 东汉都城:洛阳
- 光武中兴政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抑豪强
- 科技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地动仪、《九章算术》
- 思想文化:《史记》《汉书》、乐府诗、五言诗
- 东汉衰败: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 三国建国:魏220、蜀221、吴222
- 战役记忆:官渡(北)—赤壁(南)—夷陵(蜀衰)
- 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
重要
必考陷阱: 1)把赤壁之战写成曹操胜。
2)把西汉首都写为洛阳(应为长安)。
3)把蔡伦说成“发明纸”而非“改进造纸术”。
4)把夷陵之战误作蜀胜(实为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