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
主线把握:时间范围—“电气时代”的到来—四大领域的突破(电力、新交通、通信、化学)。所有年份、人名、发明一一对应,适配常识判断题型。
一、时间与范围
-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 概括:科学技术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决定性特征,尤其是电力的广泛应用最为显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二、标志与特征(考点框架)
- 电力应用:电能开始驱动机器,逐步补充并取代传统蒸汽动力,形成电气化生产。
- 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
- 新通信手段:电话、无线电报等发明实现远距离即时通信。
- 化学工业建立:炸药等化工产品的研制与应用推动现代工业门类完善。
提示
四个关键词一把锁:电力—交通—通信—化学。
三、代表发明与人物(对应记忆)
领域/成果 | 发明者 | 国别 | 发明创造 |
---|---|---|---|
电力应用 | 西门子 | 德国 | 发电机 |
爱迪生 | 美国 | 电灯、留声机、电影放映机 | |
新交通工具 | 本茨 | 德国 | 汽车 |
莱特兄弟 | 美国 | 飞机 | |
电信事业 | 贝尔 | 美国 | 电话 |
马可尼 | 意大利 | 无线电报 | |
化学工业 | 诺贝尔 | 瑞典 | 炸药 |
记忆法:西门子—发电机、爱迪生—电灯、本茨—汽车、莱特—飞机、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诺贝尔—炸药。
四、影响(概括型问答常考)
- 推动工业生产组织与城市用电网络的形成,电气化、机动化、信息化雏形显现。
- 新交通与新通信显著压缩时空距离,全球联系更紧密,市场范围扩大。
- 现代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
易错与纠偏
注意
- “电气时代”的依据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与发电机、电灯的推广,不是某一项单独发明。
- 电话—贝尔、无线电报—马可尼,不要与其他科学家混记。
重要
- 只记“汽车、飞机”而忘记对应人物与国家最易失分:本茨—德国—汽车、莱特兄弟—美国—飞机。
- 化学工业的代表性成果在此处对应诺贝尔—炸药,不要写成其他化工品。
高频考点总结(背诵版)
- 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 核心特征:电气时代(电力驱动机器)。
- 人物—成果—对应:
- 西门子发电机;爱迪生电灯、留声机、电影放映机;
- 本茨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 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 诺贝尔炸药。
- 一句话速记:电力点灯—机器带电—车行天上地上—话音跨洋—电波传讯—化工奠基。